普利特6月5日晚公告稱,控股子公司海四達與珠海市富山工業(yè)園管理委員會簽訂協議,海四達將在珠海市成立子公司新建6GWh儲能電池及其系統生產基地項目,總投資約10億元。
上海普利特成立于1999年,前身是同濟大學普利特化學研究所,主要經營發(fā)展三大產業(yè)板塊:改性材料產業(yè)、ICT材料產業(yè)和特殊化學品產業(yè)。2022年6月,普利特通過重組,正式成為海四達控股股東。由此,普利特也正式進軍新能源產業(yè)。
進軍新能源產業(yè)僅僅一年,普利特就已豪擲超百億元布局儲能賽道,不僅涵蓋海四達傳統主業(yè)鋰離子電池,更布局了當下火熱的鈉離子電池,除此之外,普利特同日公告擬設立光儲事業(yè)部,將業(yè)務領域延伸至光伏領域。
投資能否“面面開花”?
鈉離子產品落地方面,普利特正追趕著趕上行業(yè)所謂的“2023鈉電元年”。
4月22日,海四達在其新品發(fā)布會上推出了三款鈉離子電池產品:70Ah方形鈉電星耀Ⅰ、80Ah方形鈉電星耀Ⅱ、1.3Ah小圓柱鈉電星源,并公布技術路線:正極采用層狀氧化物,負極采用硬碳。但是除能量密度及壽命、倍率性能外,并沒有更多的技術路線或者圖片透露出來,由此可以推測,其鈉離子電池離真正量產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2月,主業(yè)為氫能源的雄韜股份宣布,擬豪擲105億元建設鋰電和鈉電產業(yè)園項目。公告次日便收到了深交所的關注函,要求其說明在鈉電池領域的技術等的儲備情況。
根據雄韜股份的回復,在鈉電池業(yè)務方面,公司確實暫無相關鈉電池技術儲備,而是參股了一家名叫盤古鈉祥的公司。
雖然有業(yè)內人士將2023年成為“瘸腿的鈉離子電池量產元年”,但是可以看到,即使在電池級碳酸鋰跌破20萬元/噸之時,各大企業(yè)也未曾放棄對鈉離子電池的布局。
今年4月,寧德時代鈉離子電池落地奇瑞車型,另有消息稱,比亞迪鈉離子電池預計在下半年量產上車,搭載車型為海鷗。一方面,企業(yè)考慮到其戰(zhàn)略布局、人才吸納等前期成本,不會簡單地放棄鈉離子電池的研發(fā);另一方面,鋰資源的地緣政治性導致“有鋰才為王”,而鈉資源則不需擔憂這一點。
中科院院士歐陽明高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,“鈉離子電池能夠起到對鋰電池的平衡作用,平衡鋰價,保證鋰資源的供應安全的作用。鈉離子電池是鋰電池的重要補充,而不是代替鋰離子電池?!?/p>
普利特由鋰離子電池出發(fā),將“步子”邁到了鈉離子電池我們不難理解,但是如今又在短時間內意欲跨界光伏,是“雄心壯志”還是“隨波逐流”,我們將持續(xù)關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