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限將至,人人自危。
3月19日,美國政府對中國光伏產業(yè)的雙反調查將出結果,一旦“罪名”成立,將對中國產品征收超過100%的關稅。如此以來,中國企業(yè)們將失去這個僅次于歐洲的重要光伏市場。
目前而言,歐洲市場是中國光伏企業(yè)的飯碗,短期內必須靠此生存,但下滑趨勢已日趨明顯,三五年后,中國和美國市場將成為重點,在美國雙反腳步漸行漸近之時,中國的光伏企業(yè)們顯然不愿就此偃旗息鼓,試圖以海外建廠來規(guī)避風險。
突圍之舉
光伏市場格局已變,未來幾年重心將必然從歐洲轉往中美兩國,而中國市場競爭自然激烈,因此美國是一個決不能放棄的重要市場。
“這個大項目是習近平副主席訪美期間,中美經貿合作中的一個。”2月29日,新奧集團一位人士對《中國經營報》記者表示。
作為新能源領域新貴的新奧集團今年以來動作不斷,吸引了業(yè)界眾多關注。上述新奧人士口中的這個大項目指的是,新奧集團將在美國內華達州投資50億美元,合作建設位于內華達州克拉克縣的新奧內華達清潔能源生態(tài)中心,該項目主要包括:太陽能光伏發(fā)電基地、太陽能光伏組件制造基地和未來能源生態(tài)城。
為此,新奧集團與內華達州簽訂了《清潔能源生態(tài)中心合作意向書》,新奧集團將以“資金加技術”,投資建設該清潔能源生態(tài)中心,這也是在17日開幕的中美經貿合作論壇上,中美雙方簽署的系列經貿協(xié)議之一。
上述新奧集團人士向記者透露,該項目將分為多期工程,建設周期將長達10年。她表示之所以選擇在內華達州,主要是因為當地日照條件豐富,有利于光伏發(fā)電站的運作,而這個基地除了生產光伏組件之外,還將把一些新能源技術進行產業(yè)化。“有些新技術在國內過于前瞻,暫時沒有市場,而在美國則能很快生產銷售,縮短從研發(fā)到應用的周期。”
一位新奧集團市場部人士向記者表示,與以往相比,光伏市場格局已變,未來幾年重心將必然從歐洲轉往中美兩國,而中國市場競爭自然激烈,因此美國是一個決不能放棄的重要市場。“這次雙反結果好壞未知,提前投資在美國建廠,等于上了一個保險,如美國大幅提高關稅,就可實現(xiàn)本地生產;另外,新奧有意分拆太陽能業(yè)務在美國上市,這也是一個鋪墊。”
不僅是新奧,包括無錫尚德、蘇州阿特斯等一線企業(yè)近年也開始紛紛在美國建造工廠。
早在2010年,無錫尚德就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建造了工廠,目前的產能在50兆瓦左右,并計劃最終提升至120兆瓦,生產的光伏組件主要被用于大型太陽能地面電站和商業(yè)樓宇的太陽能項目。
到2011年為止,無錫尚德在美國的市場份額達到了20%,超過了美國的本土龍頭企業(yè)第一太陽,位列第一,也因此,雙反調查對其影響頗深。
“當時在美國設廠是為了應對2010年美國發(fā)起的針對中國新能源企業(yè)的301調查,我們當時就估計以后遭遇類似的貿易戰(zhàn)肯定會越來越多,未雨綢繆之下,就在美國投資建廠。果然,去年出現(xiàn)了雙反調查。”無錫尚德一位高管告訴本報記者。他表示,如雙反調查結果成立,尚德將大幅提升美國工廠的產能,盡量實現(xiàn)更多的本地生產。
相對于無錫尚德,阿特斯的步伐更大。阿特斯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光伏組件工廠,于2011年6月投產,目前的產能為200兆瓦,據悉,2012年的產能將提升至400兆瓦。
阿特斯一位高管對本報記者透露說,該公司2011年在加拿大拿了176兆瓦的項目,市場份額占據了該國的第一位。“當時建廠有兩個目的,一個是當時安大略省的《綠色能源法》規(guī)定了光伏電站所用組件附加值的60%要在當地實現(xiàn),為了方便得到政府的項目,就選擇了當地建廠;另一個是為了規(guī)避美國貿易戰(zhàn)風險,目前以加拿大企業(yè)身份出口美國的光伏產品暢通無阻。”
綠金泥沼
中國企業(yè)在海外建廠與國內不一樣的是,海外工廠采用了大規(guī)模的自動化,加之良好的成本控制,仍具有競爭力。
“僅因規(guī)避貿易風險而盲目在海外擴張建廠,可能會陷入另一個泥潭。”常州天華新能源公司總經理謝瀟拓說。
謝表示,自2011年開始,由于全球光伏行業(yè)陷入危機之中,美國的Solyndra、EvergreenSolar等五分之一的光伏企業(yè)倒閉,主因就是競爭不過中國廉價的光伏產品。“美國勞動力成本高昂,造成這些工廠成本居高不下,幾乎無競爭力可言。但問題是,如果中國的企業(yè)大肆在美國建廠,也將會陷入這個怪圈,難以應對這個難題。”
同樣對在美國建廠持謹慎態(tài)度的還有英利集團。2011年2月,英利首席戰(zhàn)略官王亦逾曾對本報記者表示,近期將在美國投資數億元建造工廠,2011年在英利全球的出貨量中,美國市場占到了15%。不過據記者了解,這個建廠計劃暫時已處于擱置狀態(tài),一位英利人士對記者表示,“勞動力成本高只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,由于英利在美國規(guī)劃的只是組件工廠,電池從國內進口,因此只在美國建廠仍無法繞開貿易壁壘。”
而OFweek行業(yè)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Siro則認為,目前階段在美國建廠不失為應對貿易戰(zhàn)的一個好方法。他認為,關于昂貴的勞動力成本,企業(yè)其實也有所考慮,所以諸如無錫尚德等企業(yè)在美國的工廠規(guī)模都比較小,處于試探性的階段,如果雙反調查結果成立,就可以大肆擴張美國工廠,如果不成立,就可維持現(xiàn)狀。
對于勞動力成本,光伏企業(yè)也應對有招。
“加拿大工廠的成本與國內相比,高出部分不到10%。”阿特斯一位高管對記者表示,這兩年運費日益增高,在海外建廠的成本與國內的成本已經日益縮小,該公司在加拿大的工廠為了降低勞動力成本,盡量采用自動化生產,減少員工數量,這樣初期投資會比國內要多很多,但長期來看,節(jié)省了大量的人工還是非常劃算的。
“我們在加拿大的工廠產能是200兆瓦,工人是400人左右;而我們在常熟的一個1000兆瓦的工廠,工人有4000人。由此對比來看,相等規(guī)模下,加拿大的工廠比國內的工廠節(jié)省了一半的人工。”上述高管說。
上述人士還表示,海外工廠除了總經理是從中國總部派去的之外,其他的員工都是本地人,雖然該工廠員工工資是國內企業(yè)的7倍左右,但工作效率比中國工廠要高出很多。“加拿大工廠的人均產出是0.5兆瓦/年,而國內的只有0.25兆瓦/年。”
前述阿特斯高管表示,他并不用擔心中國企業(yè)在海外建廠會因高成本而失去了原有的競爭力。他認為,中國企業(yè)在海外建廠與國內不一樣的是,海外工廠采用了大規(guī)模的自動化,加之良好的成本控制,仍具有競爭力。“而目前美國很多光伏大企業(yè),由于建廠時間久遠設備老化,自動化程度低,人工成本居高不下,無法與新建的中國工廠競爭。”
不過,Siro認為,在北美建廠只是應對危機的無奈之舉,雖然美國建廠成本與國內相比已逐漸降低,但在低利潤的光伏行業(yè)卻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,國內建廠仍然比海外建廠更合適。他認為如今當務之急應是國內光伏企業(yè)與政府聯(lián)合起來繼續(xù)對美國政府施壓,促使結果轉向好的方面。“希望,這只是黎明之前。”
3月19日,美國政府對中國光伏產業(yè)的雙反調查將出結果,一旦“罪名”成立,將對中國產品征收超過100%的關稅。如此以來,中國企業(yè)們將失去這個僅次于歐洲的重要光伏市場。
目前而言,歐洲市場是中國光伏企業(yè)的飯碗,短期內必須靠此生存,但下滑趨勢已日趨明顯,三五年后,中國和美國市場將成為重點,在美國雙反腳步漸行漸近之時,中國的光伏企業(yè)們顯然不愿就此偃旗息鼓,試圖以海外建廠來規(guī)避風險。
突圍之舉
光伏市場格局已變,未來幾年重心將必然從歐洲轉往中美兩國,而中國市場競爭自然激烈,因此美國是一個決不能放棄的重要市場。
“這個大項目是習近平副主席訪美期間,中美經貿合作中的一個。”2月29日,新奧集團一位人士對《中國經營報》記者表示。
作為新能源領域新貴的新奧集團今年以來動作不斷,吸引了業(yè)界眾多關注。上述新奧人士口中的這個大項目指的是,新奧集團將在美國內華達州投資50億美元,合作建設位于內華達州克拉克縣的新奧內華達清潔能源生態(tài)中心,該項目主要包括:太陽能光伏發(fā)電基地、太陽能光伏組件制造基地和未來能源生態(tài)城。
為此,新奧集團與內華達州簽訂了《清潔能源生態(tài)中心合作意向書》,新奧集團將以“資金加技術”,投資建設該清潔能源生態(tài)中心,這也是在17日開幕的中美經貿合作論壇上,中美雙方簽署的系列經貿協(xié)議之一。
上述新奧集團人士向記者透露,該項目將分為多期工程,建設周期將長達10年。她表示之所以選擇在內華達州,主要是因為當地日照條件豐富,有利于光伏發(fā)電站的運作,而這個基地除了生產光伏組件之外,還將把一些新能源技術進行產業(yè)化。“有些新技術在國內過于前瞻,暫時沒有市場,而在美國則能很快生產銷售,縮短從研發(fā)到應用的周期。”
一位新奧集團市場部人士向記者表示,與以往相比,光伏市場格局已變,未來幾年重心將必然從歐洲轉往中美兩國,而中國市場競爭自然激烈,因此美國是一個決不能放棄的重要市場。“這次雙反結果好壞未知,提前投資在美國建廠,等于上了一個保險,如美國大幅提高關稅,就可實現(xiàn)本地生產;另外,新奧有意分拆太陽能業(yè)務在美國上市,這也是一個鋪墊。”
不僅是新奧,包括無錫尚德、蘇州阿特斯等一線企業(yè)近年也開始紛紛在美國建造工廠。
早在2010年,無錫尚德就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建造了工廠,目前的產能在50兆瓦左右,并計劃最終提升至120兆瓦,生產的光伏組件主要被用于大型太陽能地面電站和商業(yè)樓宇的太陽能項目。
到2011年為止,無錫尚德在美國的市場份額達到了20%,超過了美國的本土龍頭企業(yè)第一太陽,位列第一,也因此,雙反調查對其影響頗深。
“當時在美國設廠是為了應對2010年美國發(fā)起的針對中國新能源企業(yè)的301調查,我們當時就估計以后遭遇類似的貿易戰(zhàn)肯定會越來越多,未雨綢繆之下,就在美國投資建廠。果然,去年出現(xiàn)了雙反調查。”無錫尚德一位高管告訴本報記者。他表示,如雙反調查結果成立,尚德將大幅提升美國工廠的產能,盡量實現(xiàn)更多的本地生產。
相對于無錫尚德,阿特斯的步伐更大。阿特斯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光伏組件工廠,于2011年6月投產,目前的產能為200兆瓦,據悉,2012年的產能將提升至400兆瓦。
阿特斯一位高管對本報記者透露說,該公司2011年在加拿大拿了176兆瓦的項目,市場份額占據了該國的第一位。“當時建廠有兩個目的,一個是當時安大略省的《綠色能源法》規(guī)定了光伏電站所用組件附加值的60%要在當地實現(xiàn),為了方便得到政府的項目,就選擇了當地建廠;另一個是為了規(guī)避美國貿易戰(zhàn)風險,目前以加拿大企業(yè)身份出口美國的光伏產品暢通無阻。”
綠金泥沼
中國企業(yè)在海外建廠與國內不一樣的是,海外工廠采用了大規(guī)模的自動化,加之良好的成本控制,仍具有競爭力。
“僅因規(guī)避貿易風險而盲目在海外擴張建廠,可能會陷入另一個泥潭。”常州天華新能源公司總經理謝瀟拓說。
謝表示,自2011年開始,由于全球光伏行業(yè)陷入危機之中,美國的Solyndra、EvergreenSolar等五分之一的光伏企業(yè)倒閉,主因就是競爭不過中國廉價的光伏產品。“美國勞動力成本高昂,造成這些工廠成本居高不下,幾乎無競爭力可言。但問題是,如果中國的企業(yè)大肆在美國建廠,也將會陷入這個怪圈,難以應對這個難題。”
同樣對在美國建廠持謹慎態(tài)度的還有英利集團。2011年2月,英利首席戰(zhàn)略官王亦逾曾對本報記者表示,近期將在美國投資數億元建造工廠,2011年在英利全球的出貨量中,美國市場占到了15%。不過據記者了解,這個建廠計劃暫時已處于擱置狀態(tài),一位英利人士對記者表示,“勞動力成本高只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,由于英利在美國規(guī)劃的只是組件工廠,電池從國內進口,因此只在美國建廠仍無法繞開貿易壁壘。”
而OFweek行業(yè)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Siro則認為,目前階段在美國建廠不失為應對貿易戰(zhàn)的一個好方法。他認為,關于昂貴的勞動力成本,企業(yè)其實也有所考慮,所以諸如無錫尚德等企業(yè)在美國的工廠規(guī)模都比較小,處于試探性的階段,如果雙反調查結果成立,就可以大肆擴張美國工廠,如果不成立,就可維持現(xiàn)狀。
對于勞動力成本,光伏企業(yè)也應對有招。
“加拿大工廠的成本與國內相比,高出部分不到10%。”阿特斯一位高管對記者表示,這兩年運費日益增高,在海外建廠的成本與國內的成本已經日益縮小,該公司在加拿大的工廠為了降低勞動力成本,盡量采用自動化生產,減少員工數量,這樣初期投資會比國內要多很多,但長期來看,節(jié)省了大量的人工還是非常劃算的。
“我們在加拿大的工廠產能是200兆瓦,工人是400人左右;而我們在常熟的一個1000兆瓦的工廠,工人有4000人。由此對比來看,相等規(guī)模下,加拿大的工廠比國內的工廠節(jié)省了一半的人工。”上述高管說。
上述人士還表示,海外工廠除了總經理是從中國總部派去的之外,其他的員工都是本地人,雖然該工廠員工工資是國內企業(yè)的7倍左右,但工作效率比中國工廠要高出很多。“加拿大工廠的人均產出是0.5兆瓦/年,而國內的只有0.25兆瓦/年。”
前述阿特斯高管表示,他并不用擔心中國企業(yè)在海外建廠會因高成本而失去了原有的競爭力。他認為,中國企業(yè)在海外建廠與國內不一樣的是,海外工廠采用了大規(guī)模的自動化,加之良好的成本控制,仍具有競爭力。“而目前美國很多光伏大企業(yè),由于建廠時間久遠設備老化,自動化程度低,人工成本居高不下,無法與新建的中國工廠競爭。”
不過,Siro認為,在北美建廠只是應對危機的無奈之舉,雖然美國建廠成本與國內相比已逐漸降低,但在低利潤的光伏行業(yè)卻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,國內建廠仍然比海外建廠更合適。他認為如今當務之急應是國內光伏企業(yè)與政府聯(lián)合起來繼續(xù)對美國政府施壓,促使結果轉向好的方面。“希望,這只是黎明之前。”